“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成就巡礼 —中国交通报报道我司两项科技成果
发布时间:
2021-01-05 16:44
来源: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总体要求,从自身“十三五”期间获得的技术研发成果中,共筛选出9项能够代表着行业先进水平、技术成熟度高、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和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并在中国交通报以“交通强国科技先锋,创新硕果赋能未来”之名进行整版报道。其中,我公司两项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农村公路信息管理系统与检测装备”及“海母常温改性沥青超薄罩面技术”荣获刊发,充分表明了我公司在公路交通领域,特别是公路养护技术研究方面的整体实力及先进水平!
来源:中国交通报 本文已刊发于《中国交通报》12月24日第10-11版
农村公路信息管理系统与检测装备
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农村公路里程超过420万公里,实现通村畅乡,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农村公路,成了农村百姓的致富之路、希望之路。
面对“四好农村路”的建设需求,部公路院、中公高科养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了涵盖“一数据、一系统、一平台、一装备”的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检测装备,形成了以互联网、智能化及科学决策技术为支撑,农村公路信息资源在线集成、行业管理协同互联、综合应用辅助支撑的技术创新应用体系。
该成果面向我国农村公路路网管理应用,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物联网、地理信息等技术手段,融合县乡村三级路长制管理体系的创新养护模式,服务于量大面广的农村公路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动态管理,为快速掌握大规模农村公路技术状况、动态督导农村公路项目进度与质量、准确分析建设资金投入产出效益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目前,该成果已在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等多个省份推广应用,通过信息化系统及智能化检测装备,有效解决了农村公路数据采集、建管养运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成果特点
●“一数据”以农村公路基础数据库为基础,为“省—市—县—区”各级主管部门提供整个农村公路网公路资产基础信息的全面管理。
●“一系统”包括农村公路计划核查、建设管理、路长制管理、养护管理四个系统应用模块,有效提高了量大面广的农村公路管理效率和效益。
●“一平台”基于农村公路GIS地图,集成基础数据、融合业务数据,实现信息查询、统计、地理分布的地图综合分析,全方位展现路网状况。
●“一装备”为农村公路基础设施、路域经济活动、村落等基础数据采集和农村公路技术状况普查等提供智能化、自动化的农村公路检测装备。
●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农村公路信息管理系统可存储和管理省级20万公里以上的大规模农村公路路网基础数据、检测数据和养管数据,同步动态监管2万个以上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显著提升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使用效率;
●农村公路检测装备CiCSIV-L可同步检测路面平整度、路面破损、道路几何线形、沿线前方景观图像、距离及空间组合定位等数据。平整度检测装置使用高精度激光传感器,分辨率可到0.05mm。破损检测装置配合LED照明设备,可检测毫米级裂缝。经近20万公里的应用,该装备检测效率可达到传统人工调查方式的5倍。
数字农村公路管理系统
CiCSIV-L农村公路检测装备
海母常温改性沥青超薄罩面技术
公路养护施工中,为防止普通超薄罩面开放交通后出现飞散掉粒、黏结失效等病害,通常采用高黏度改性沥青作为胶结料,以提高路面在服役状态下的抗剪切变形能力。但由于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其在施工过程中的黏度过高,难以满足沥青混合料施工和易性的要求,导致现场压实度不足,容易引发公路早期病害。
近年来,部公路院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新方法。部公路院开发的海母(HiRM)常温改性沥青超薄罩面技术,是以海母(HiRM)常温改性剂的单组分固化体系为核心,采用间断密实级配形成的特种薄层铺装技术,压实厚度仅为1至2厘米,具有工程造价低、施工和易性好、抗滑性能好和耐久性优等优点。
该技术创新性地将特种高分子材料的单组分固化技术,引入到沥青胶结料中,大幅降低了沥青胶结料在施工温度下的黏度,不仅延长了可碾压工作时间,还降低了施工环境温度的限制。开放交通后,沥青胶结料逐渐固化形成高强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施工低黏”与“服役高黏”之间的矛盾。
目前,该技术已在山西、福建等地的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隧道、桥面、单车道养护、重载交通、高温多雨等多种场景进行了工程应用,应用里程超过200公里,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果特点
●与普通超薄罩面相比,该技术对原材料、混合料拌和与摊铺设备、施工工艺等的技术要求低,可降低20%以上的工程造价。
●相比普通超薄罩面,该技术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降低30℃以上,可节约燃料消耗,减少VOC(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该技术采用间断密实型级配设计,表面构造深度大,摩擦系数高,大幅度提高路面的抗滑性能,有助于保证行车安全。
●该技术具有较长使用寿命,预期使用寿命可达5年以上。
其它新闻